法制晚報訊(實習記者張婷)今天上午,由北京市交通行業節能減排中心、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共同建設的北京市交通節能減排實驗室正式建成,實驗室通過對交通與環境關系的研究,旨在建立“實測+模擬仿真+評價”的交通環境綜合評價體系。
車流量與空氣中PM2.5關系幾何?軌道周邊噪聲震動有多大?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染狀況如何?今后,這些交通與環境的關系,隨著實驗室的建成,將擁有更多數據支撐,為北京構建綠色可持續現代交通體系奠定基礎。
隨著城市化、機動化進程的加快,能源和環境形勢日益嚴峻,大氣污染治理及節能減排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根據環保部門測算數據,北京本地PM2.5污染中,機動車排放占比達31.1%,成為首要污染源。交通領域已成為三大重點能耗與大氣污染物排放的領域之一。
同時,交通對水環境、土壤環境、噪聲環境及生態產生的影響及防控也愈發受到關注。如何構建綠色可持續的現代交通體系成為未來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交通領域普遍存在環境數據基礎薄弱、現狀不明、問題不清等情況,嚴重制約了交通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亟須開展交通環境數據的科學采集。依托海量交通數據,為交通領域污染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技術支持。
交通運輸部于2013年底啟動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試點工程,作為全國首批、京津冀區域唯一一個試點城市,北京于2015年建成大興西紅門收費站、通州京塘路土橋、京塘路覓子店、懷柔分水嶺隧道四個交通環境在線監測點位,實時監測交通運行數據和PM2.5等大氣污染物濃度、交通噪聲等指標。
為了擴大監測范圍、深入研究交通與環境的關系,2014年北京市交通行業節能減排中心啟動交通節能減排實驗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