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我國工商登記中小企業超過20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5400萬戶。在我國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的背景下,中小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將會大幅增長,但當前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和中小企業龐大的人才需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使得專業技術人才缺失成為制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
雙元制為破解專業技術人才難題提供新思路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通常能夠反映該國的發展水平,雖然瑞士和德國本科生入學率均不足1/3,在OECD國家成員中分別位居倒數第一及第二,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以及競爭力在全球卻位居前列。因此,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該國發展水平及競爭力之間并不存在必然聯系。
從就業結構和高等教育畢業率關系來看,美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就業人口中,只有不足一半的就業者從事高技能型工作,反映出這些發達國家大部分具有高等學歷的人并未從事高技能型工作,也說明這些國家就業結構和教育結構間的失衡。而就業結構和教育結構關系較為協調的國家像瑞士、德國、奧地利等,存在一個共同特征,即這些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很好,而且都采用了雙元制教育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一個國家或區域發展并不需要很多高層次人才,占據較大部分的反而是專業技能型人才。采取雙元制教育模式對推動區域創新,加快區域經濟轉型,產業提質增效存在重要作用。因此,以雙元制教育為方向加大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成為推動區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德國政府創新職業教育創辦方式,聯合政府、協會、雇主聯盟以及教育界各方力量,對該國經濟發展以及現代工業體系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協會、雇主聯盟和教育界合作有助于實現職業教育、企業需求以及人才職業發展的有效對接。而政府則依靠立法監督并保障雙元制教育的實施,正是借助于創新的合作方式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有力地對接了專業技術人才的供給端以及需求端,才避免了專業技術人才與實踐所需技能的脫節問題。
德國雙元制教育最大的特點在于學習地點和內容的雙元制,而且在兩者對受訓者的培訓中又以企業培訓為核心,從而促使企業將職業教育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并將其作為是對企業未來的投資。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培訓費用以企業為核心。德國職業學校的設備及校舍維修、管理人員的工資、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均由國家和州政府負責。而企業除了購置培訓設施、器材以外,還需負擔學徒工在培訓期間的津貼以及實訓教師的工資。相比較而言,德國企業需要負擔2/3的職業培訓費用,從而在德國職業教育中起主導作用,而學校則只起配合和服務作用。二是培訓內容以企業為核心。在德國雙元制教育中,第一年為內容廣泛的職業基礎教育,后兩年主要是專業技能訓練。每周僅有1~2天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其余時間均在企業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因此,企業培訓的專業課程占全部課程的60%左右。
破解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人才瓶頸的三大舉措對于破解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首先是創新職業教育創辦方式,有效對接人才供需兩端。加快中小企業、協會與教育界合作,實現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端與需求端的有效對接。協會為企業需求及教育界合作搭建橋梁。以不同領域、規模、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作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研、深度訪談等方式,鼓勵協會盡快征求中小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需求等相關信息。同時,推動我國企業協會與德國等職業教育發展成熟國家的協會、雇主聯盟、教育界對接合作,借鑒這些國家職業教育的相關工作,將收集的信息以及借鑒的德國雙元制經驗及時反映給教育部門,在此基礎上修訂我國職業學校培訓教材及授課內容。
鼓勵我國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對于參與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的企業給予一定補貼或稅費減免,以增強企業培訓的積極性。受訓者在接受企業培訓時,可從一開始就參與到企業運行任務的規劃、執行和質量保證等一系列生產過程中,通過這種方式加速受訓者從新人到熟練技術工人的轉變,在提升受訓者技能水平的同時提高受訓者為企業帶來的利益,減輕企業負擔。
其次是加快人員對外交流,提升專業技術人才質量。加快專業技術人才與海內外企業的雙向合作。加快在校專業技術人才與海內外企業的合作。通過補貼的方式鼓勵職業學校與海內外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建立聯系,從而組織校內優秀學生到海內外先進科技型企業學習,借助海內外企業的力量,提升受訓者專業技術水平。同時,加快國內企業在職專業技術人員與海外企業的合作。搭建中外兩國“藍領人才”雙向交流平臺,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國內企業每年選送一批優秀的藍領赴海外企業培訓進修,形成“培訓-進修-交流-提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培育機制。
加快國內職業學校教師與海內外企業的雙向合作。建立海內外企業數據庫,方便國內職業教育學校從中選擇培訓合作對象。通過定期組織老師赴海內外科技型企業交流學習,提升職業教師隊伍的先進技術水平以及實際操作能力,從知識傳授鏈前端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
加快海外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來”。通過優化人才引進環境,大力吸引海外職業學校優秀教師,為我國培育高素質的“藍領人才”。
三是引入雙元制教育體系,擴大雙元制試點范圍。建議各地充分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經驗,不斷擴大在我國的試點范圍,提高我國專業技術人才數量。一方面引入德國職教培訓機構。鼓勵各地探索與德國在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堅持工學同步結合的培養模式,重視企業共性需求以及個性需求,建立由當地職業技術學院、德國職教培訓中心、中外企業三方共同組成的本土化技術人才培訓中心。
另一方面是引入德國職業教育資格(AHK)認證體系。建議已經獲得國內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技術人才以及通過本土化雙元制教育的學生,均可參加由德國AHK組織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以德國的高標準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工匠式”人才。
(本文內容有刪減,作者為工信部中小企業研究所 韓娜 王世崇)